EP176|成為導演的關鍵字是「宅」?從新聞記者到紀錄片導演,捕捉「真實」才是成功的共同心法?專訪林靖傑(紀錄片導演)

新聞真假掰|假訊息ByeBye! - A podcast by 黃兆徽 @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(教育基金會)

00:00📌精彩預告 01:47📌紀錄片如何入門?拍攝一部紀錄片要耗時五年? 05:59📌從記者、雜誌到影像創作,僅需一招「真實」打遍天下? 16:02📌為何電影得獎後,卻不想成為下一個侯孝賢? 21:06📌劇情片的導演是人,紀錄片的導演是神? 28:15📌田野調查的力量:如何貼近真實,讓故事更有力? 41:45📌紀錄片流程:怎麼樣可以完成紀錄片? 49:45📌編劇能夠如何融入真實更觸動觀眾? 紀錄片如何成為捕捉真實與人性最有力的媒介? 林靖傑的創作生涯橫跨文字、新聞、紀錄片與劇情片。他最早以記者身份進入影視領域,曾在《影響》電影雜誌和《新新聞周刊》擔任編輯與記者,奠定了深厚的調查與敘事基礎。對他而言,無論是新聞報導、小說創作,還是影像敘事,最關鍵的始終是真實的呈現。他提到:「田野調查是創作的根本,無論是文字報導、紀錄片或劇情片,都需要貼近真實,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。」 紀錄片的挑戰在於導演的自省與倫理思考。林靖傑強調,攝影機背後的導演掌握著權力,而被拍攝者往往處於弱勢,這使得導演必須更加謹慎,確保不侵犯被拍者的權益。他舉例,紀錄片不只是客觀紀錄,也涉及創作者的視角與選擇,「你的真實,可能不是別人的真實。」因此,在拍攝紀錄片時,他傾向與受訪者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,以時間換取更深層的觀察與理解。 相較於紀錄片,劇情片雖然是虛構的,但仍須立足於真實。他提到侯孝賢導演的創作方法——容許「天意」參與拍攝,讓現場環境與演員的即興反應形塑最自然的影像。「真實不是靠技術模擬,而是透過細節與觀察堆砌而成。」他認為,田野調查同樣適用於劇情片,唯有對角色、環境與故事的細緻探索,才能打造具備穿透力的作品。 在假訊息橫行的時代,林靖傑呼籲提高媒體素養,並提醒創作者:「不要製造與傳播不實資訊,讓真實成為創作的核心價值。」影像創作不僅是技術,更是一種對真相的追尋與承諾,請收聽《新聞真假掰,假訊息Bye Bye!》 來 賓| 林靖傑(導演) 主持人| 黃兆徽(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) 節目團隊︱ 黃兆徽、陳柏樺、張育騰、蔡東棧、林欣妮 📻每周日17:05-18:00與您空中相會《國立教育廣播電台》https://gov.tw/mbF 💌歡迎給我們五顆星星、留下您的鼓勵和建議。 💌 更多資訊請看官網:https://tfc.pse.is/5d6udm 💌 歡迎捐款,支持我們一起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:https://tfc-taiwan.oen.tw 💌想聯絡我們:[email protected] 💌寫信給主持人:[email protected] 💌 謠言剋星查小喵:line.me/R/ti/p/@tfctaiwan?from=pag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